宣傳模特兒的設計發想可以說是為了迎合男性視覺上的需求,因為這些宣傳活動所面對的主要客戶為男性,藉由年輕、性感、包裝精美的女性宣傳模特兒能有效地抓住男性顧客的目光,有助於提高宣傳目標的知名度甚至是銷售量。一些宣傳模特兒須自行與僱用者聯繫,再在特定時間、地點與客戶進行拍攝或推廣工作。一些少女為得到較高工資或自豪感,也自願參與推廣模特兒行業。
1970日本/大阪萬國博覽會「人類的進步和協調」
日本萬國博覽會
簡稱大阪萬博、Expo '70,1970年3月15日至9月13日在日本大阪府吹田市的千里丘陵舉行,為期183日,是日本首次主辦的世界博覽會。主辦單位為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(今 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機構)。
大阪萬博的主題是「人類的進步和協調」。有77個國家、4個國際組織參加。會場佔地約350公頃,入場者多達6421萬8770人次。大阪萬博的會場是由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設計的。
大阪萬博的主題館的主導者是畢業於巴黎民族學科的岡本太郎,提出利用各地的民族資料,表現出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世界的構想,並呼應博覽會主題「人類的進步與和諧」。對於戰後第一次日本如何觀看世界與想像未來有了很清楚的呈現。梅棹忠夫也提到藉由萬博收集團的研究調查過程,更釐清未來民族學博物館的方向與重要性。萬博與民博間的關係深遠並不僅止於土地利用的移轉,更包含博物館設立之前的收集討論,與設立後的資料移交管理、收藏與展示。
作為題目館一部分的太陽之塔,現在也保存下來,作為萬博紀念公園的標記。
松下館進行展示的時間膠囊是將當時的各種物品合在一起,分為相同的兩個埋在大阪城公園內。其中一個預定在5000年後的6970年開封。另外一個為了確認內裝物體的狀態,預備在2000年以後每隔100年開封一次。2000年按照原計劃進行了第一次開封。
當時領土僅於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也以正式國名參加。中華民國館的建築,由貝聿銘設計。
不但是日本首度承辦世界博覽會,也是國際博覽會首度移師亞洲舉行,更以六千五百萬人次寫下觀展人數最多的歷史紀錄;至於第一屆的世界博覽會是1851年由正處於國力強盛的英國在倫敦舉行,至今已經超過一百五十年的歷史。
當年的台灣展館由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,而館前之景觀雕塑「鳳凰來儀」則是由已故的台灣雕塑大師楊英風設計製作。不過我想,真正參與過大阪世界博覽會的國人應該寥寥吧?因為在三十五年前的戒嚴台灣,並不像現在一樣,國民能自由出國旅遊。
算是懷舊吧。雖然當年的各展館早已拆除,不過在大阪北邊的吹田市還保留著由日本萬博記念機構所維護的「萬博紀念公園」,矗立著的太陽之塔,至今還是令人回味的精神地標。
2005日本萬國博覽會「自然的睿智」
日本萬國博覽會
2005年日本/愛知國際博覽會(The 2005 World Exposition, Aichi, Japan,簡稱EXPO 2005)是2005年3月25日至2005年9月25日在日本愛知縣瀨戶市、豐田市和長久手町召開的世界博覽會。
日本萬國博覽會是一個匯集來自各個國家、地區、企業、個体、非營利團體組織以及無償服務機構等團體,共同維 繫地球社會的一次重要集會。